最近幾年,城市建設大闊步前行,舊城改造不斷推進,而一些老舊小區、城中村、城郊村的環境衛生卻不盡如人意,影響了整個城市的形象和品位。如何破解這一難題?市區“城鄉環衛一體化”管理應時而出,托管、外包、一體化……很多老舊小區和街道擺脫垃圾“圍城”,實現環衛日產日清,城市面貌愈加整潔靚麗。 截至11月底,運河區57個社區、城中村已全部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托管范圍內,42個遠郊村(特指大四環以外距離城區較遠的農業村)中已有25個完成托管,其余遠郊村由于拆遷施工等原因暫未納入托管范圍。新華區5個辦事處的非物業居民區、小街巷及6個城中村的環衛工作已經納入托管范圍,18個周邊村及遠郊村按照“村收集、區運輸、市處理”的原則,環衛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。日產日清潔凈了城市 東方的天空剛剛露出魚肚白,南湖社區的環衛工人就忙活起來。打掃街道、清理死角,在清運隊清空垃圾箱之后,環衛工人們還要把垃圾箱擦拭得整潔如新。 家住南湖社區的張大媽對此感觸頗深。“原來我們小區的垃圾好幾天才清一回,到了夏天,這味兒太難聞了;冬天一起風,廢紙、塑料袋滿天飛,這樣的環境,交著衛生費心里也不痛快。自從小區衛生托管給環衛后,變化可太大了,24小時有人清理,小區雖是老小區,可衛生好了,住著舒心!” 在運河區,像南湖社區這樣的老舊小區,環境衛生由政府托管給區環衛局,由環衛工人清掃和保潔。在被托管之后,小區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從之前無人問津致使“垃圾圍城”到如今的垃圾日產日清,這一切都得益于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全面落實。 南湖社區是運河區環衛局在2012年6月接管的,說起這一年多的努力,運河區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站站長郭立華感慨良多。 由于是老舊小區,多少年的衛生問題暴露在環衛局的工作人員眼前,甚至有些難以下手。針對有的居民隨手丟棄垃圾的情況,他們除了常態化保潔工作,更重視對于環衛工作的宣傳。經過不懈地努力,居民的環衛意識有了很大提高。 在采訪過程中,記者看到一位住戶在小區路邊擇菜,擇完之后自覺地將垃圾收走倒進垃圾桶內。“現在,幾乎沒人亂丟垃圾了。”郭立華說。城郊村里環境美 走進運河沿岸的趙莊北隊,街道整潔,環境怡人,令人不禁感慨,現在村里的環境也變好了。如果時間推到半年前,情況完全不是這樣。 “原來,我們這里是有名的‘垃圾村’,出租車到這邊從來都不進村!”采訪中,一位村民這樣說。而他的手中一直捏著一個紙團,問其緣故,才知道村民現在都不再亂丟垃圾了,“每天看到環衛大哥把衛生打掃得干干凈凈,我們也就不忍心再去破壞了。” 雖然緊挨著市區,但趙莊北隊仿佛是一個“被遺忘的角落”。衛生無人管,環境臟亂差。今年4月,趙莊北隊被城鄉環衛一體化托管,像趙莊北隊這樣被托管的城郊村共有25個。走在如今的村間小巷,很難想像幾個月前這里還是一派“垃圾圍村”的面貌,路邊磚墻上被垃圾常年掩埋留下的痕跡還清晰可見。郭立華說,最初僅是將垃圾清運出村就動用了上千車次,用了一個多月時間。 城鄉環衛一體化將城市管理的職能延伸到城中村和城郊村,將曾經無人問津的“垃圾村”納入到城市管理體系當中。曾經不少的村子由于垃圾太多,一到夏天惡臭難忍,蚊蠅漫天,許多村民都選擇離開,而留下的村民更是面臨生活的種種不便。城鄉環衛一體化推行之后,不僅徹底改變了村莊的面貌,更是吸引了很多村民的回歸。 記者了解到,在施行城鄉環衛一體化的過程中,新華區同時也在探索一套新的環衛管理模式。新華區環衛局經過前期調研,根據調查數據和經費測算情況,在今年7月將轄區5個辦事處的非物業居民區、小街巷和6個城中村的環境衛生外包給5個保潔公司。這樣,一方面將具體的清掃保潔工作交與專業隊伍,能切實保證工作質量;另一方面,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日常管理。 環衛實現全覆蓋無死角 老舊社區、城郊村、城中村的環衛工作呈現一體化管理,城區主要街道的環境衛生也得到改善。 據市環衛局工作人員介紹,從今年11月開始,市環衛局開始對解放路實行24小時保潔,進行全路段精細化管理。環衛工人每天從0:00至6:00進行機械化清掃,并專門配備了機械化清掃車;從6:00至24:00進行人工保潔,分為三個班次,新華區和運河區共配備了120名工人。“對解放路進行24小時精細化管理,是針對城區主要干道保潔工作進行的一次嘗試。今后在形成完備的工作方案后,將推行到城區所有主要干道。”市環衛局工作人員介紹。 市環衛局在兩區環衛局的配合下,將城市街道、無物業小區、城中村與城郊村整合一體,再結合所有物業負責小區,將全市的環衛工作納入一個體系明晰的整體,通過明確的分工與精細化管理,將城市的所有角落都納入到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工作當中來。正如郭立華所說的:城市的環衛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,而應當將工作深入下去,做到全覆蓋、無死角。 (責任編輯:admin) |